Let’s go back to 2017~讓我們看看這褒貶不一來自諾蘭巧手的戰爭故事:
其實我很少看戰爭片,但「它」真的感受的出來蠻不同的:
《敦克爾克大行動》【逃也要逃出一種態度,這就是諾蘭!】
少了兩軍交戰時的對峙,看不到那些士兵在戰場上怒吼的面貌,倒是在法國東北部敦克爾克海灘上多了一群看起來乾乾淨淨,似乎衣服都是剛送洗完的士兵,秩序井然的站在碼頭準備返回故鄉英國,說這是一部戰爭片你大概不會相信,但這確實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式風格的一部戰爭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
二次大戰盟軍們節節敗退,英國軍隊不得已返家撤退,在諾蘭的角度下戰爭有了不同的詮釋,分成三段時間:一週、一天、一個小時,三個地點:地面、海上、天空之間,不同的角色們譜出了這部帶有主旋律色彩的戰爭故事,說穿了就是那場《最黑暗的時刻》裡邱吉爾下令徵集漁船協助軍隊撤退的大規模行動,只不過容納的...是一個個內心思念家鄉的士兵的臉孔,電影少見的並不怎麼經營人物的情感,我們不知道這些人先前的經歷,目睹了什麼、失去了什麼,背負著怎樣的心情來到此地,像是把因果關係裡讓我們對角色會產生認同的部分拿掉,硬生生地呈現一副態度、一種氛圍,或許你會覺得我似乎不太喜歡這部電影,但正好相反,這是讓我對這部電影產生興趣的開始。
既然說帶有主旋律色彩,那沒有拿到勝利的仗何來榮譽之說?特殊的點或許就在於《敦克爾克大行動》裡並沒有典型的英雄主義,它沒有那種莫名的振奮或滿腔的正義感,我們可以看到主角和其他人魚貫的靠在碼頭邊,等待上船的同時心中也充滿不安,一陣來自敵軍飛機的轟炸,距離擊中主角也就差了一個砲彈的距離,待在這裡很危險!所以才就算偷渡也得要搭上船,但搭上船就意味著安全了嗎?一艘艘海上巨大的驅逐艦在天上盤旋的敵機眼裡是輕而易舉拿下的目標,於是沈船後又是回到海灘的一陣等待。
『不是只有你想回家,我們都想...』,尋求解脫的機會近在眼前,為了活命犧牲一兩個人又算什麼,明明是盟軍但提到逃亡,一群英國人理所當然的推著法國人當靶,或是同樣來到海灘上逃命的士兵,卻只有英國人可以過法國人不能行的規矩,然而大家想活下去的心情都一樣,席尼墨菲飾演被漁船救起的一名士兵,因為過度的驚慌而導致船上的一名船員受傷過世,觀眾卻不會因此而指責他,特別是看到一群群士兵在海中獲救的那一刻,或許這些因為體驗過生死的人們當下的心情都是可以被諒解的。
當然英國軍隊裡也不乏像肯尼斯布萊納所飾演的中校,願意留下來和法國人繼續奮戰,走的走、留的留,每個人忠於自己的選擇,就像湯姆哈迪扮演的空軍戰鬥機飛行員,他的油表早已被打壞,他還能飛多久?幾分鐘嗎?半小時?還是連幾秒都不到,他試著拿起筆計算自己的航程,然而當他看到敵軍的飛機還在海灘附近徘徊,他仍然義不容辭地飛了回去,電影裡唯一英雄的部分就是這一幕,也是這一場戲成就了士兵們的撤離,讓三條故事線完美的合而為一:沉船,解救,然後望向天空擊落。
這是一部相較起來不那麼慷慨激昂的戰爭電影,或許也是大部分人不喜歡它的原因,許多人說它讓諾蘭跌落神壇,我因為好奇而點開來看,或許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敦克爾克大行動》並沒有他其他的作品來的如此驚人,故事的野心極為簡單,也沒有那麼緊湊的步調,但想傳達的理念卻非常深遠,這也是片中為什麼沒有關於士兵們驍勇善戰看似英雄的畫面,因為戰爭裡本來就沒有英雄,而是每個人都是它的受害者,被迫離家、身處戰場,無論是誰;回到家鄉的他們除了對彼此的唏噓,害怕的還有背上敗仗的罵名,辜負國家的期望,然而卻想不到,幾乎所有的民眾以歡呼來迎接他們,是一陣舉國歡騰,儘管這不代表能對還在發生的傷亡視而不見,離戰爭結束的日子也還有著好長一段路要面對,但諾蘭給出的答案:比起戰勝,似乎還有件更重要的事,那就是活著,就像在鐵道旁發毛毯的老人說『活下來,那就夠了』,因為只要活下來,就還有希望。
電影預告:
影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VTxVNu0zRE
留言列表